清晨的青海西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湟中区两家医院门诊楼前早已热闹起来:裹着藏青色藏袍的老人相互搀扶着排队,牵着孩子的母亲怀里揣着厚厚的病历本,手拿检查报告的中年男子焦急地望向医院入口……不少农牧民提早从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家乡赶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是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期待。
这般场景源于跨越2000多公里的医疗支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积极协调下,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联合农工党上海市委精心遴选上海顶尖医疗专家组建团队,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大通医院”)、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湟中医院”)开展健康帮扶义诊活动,不仅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优质医疗红利,更以“输血+造血”的模式,为两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患者解忧
义诊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受病痛困扰的群众都能得到科学、明确的治疗方案。活动启动3天前,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藏族姑娘小切从手机上看到消息,从300多公里外的家坐上长途车赶往湟中——她因垂体微腺瘤与内分泌病症辗转多家县区医院,始终在“动态观察”与“手术切除”的建议间纠结,心里的忐忑随着时间一天天加重。
尽管小切的病情并非疑难重症,两位专家仍认真研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陈芳源甚至连线了正在国外休假的同事参与会诊,确定了治疗思路。“有了专家的建议,我现在心里特别踏实。”小切的语气里满是安心。
这样的温情场景不断上演。据粗略统计,10位专家在两场义诊中共计接诊、查房近400人次。部分专家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诊治,甚至牺牲了就餐时间,争分夺秒地投入诊疗工作。
“解患者之忧,更要授之以渔。”义诊不仅是“看病”,更是“传经”。湟中医院内分泌肾病科(兼血液科和血透中心)主治医师杨静红感触颇深:“我们之前接诊过几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除了输血缓解贫血,几乎没别的有效办法。陈(芳源)主任专门以这些病例为切入点,把血液系统慢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讲得特别细,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查琼芳看来,基层医疗需重视“预防关口前移”。“这里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少,很多人急性期控制住后就开始放松警惕,依旧‘一天一包烟’。病情反复不仅加重个人经济负担,也给医疗资源带来压力。”查琼芳坦言,“基层医生做好健康科普、帮助群众养成良好习惯,这份职责任重道远。”
为医院支招
义诊中,专家团队对两地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病的规范化管理给予了高度认可。但与此同时,“慢病管理好、住院率走低”的现状让基层医院承压。“大病奔上级医院、小病靠自我调理”的就医习惯,正一步步倒逼两家医院主动破局,探索长久发展之路。
“集中力量做强重点二级学科,是两家医院的当务之急。”专家团队一致建议,院方要敢于在硬件投入、人才培养上发力,从而形成特色、站稳脚跟。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黄东平直指关键:“湟中医院普外科是省级重点学科,但距离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做胆囊手术,只有腹腔镜没有十二指肠镜,复杂病例根本接不了;微创手术渐成主流,但两家医院开展率不高,根源就是硬件配置跟不上,补齐短板才能成为学科突破的‘发力点’。”
除了硬件升级,基层医院更需在发展理念上革故鼎新。县域人口流出、出生率下降等现实压力,让业务转型成为医院管理层要做好的“必答题”。
“儿科的困境最具代表性。”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贡海蓉举例称,大通医院2023年刚设儿科时,全县新生儿有5000名,去年数字被直接腰斩,“出生率下降是全国性现象,但对基层儿科来说,坐等不是办法。”她建议,像湟中医院这样有升级需求的医院,首先必须夯实专业基础;同时要大胆转型,把儿童健康管理、慢病干预等“治未病”业务做起来,从“单纯治病”转向“全儿童期主动健康管理服务”。
为人才铺路
“人才是基层医疗的‘根’,只有本土医生强了,本地医疗水平才能真正稳下来、提上去。”这是专家团队通过多次帮扶形成的共识。此次义诊中,两地医生的变化尤其令人振奋。
“原本只想让科主任陪同,没想到全科室7位医生全围了过来,每个人都精神饱满,那股子劲头让我受鼓舞。”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吴志勇在大通医院义诊时,给身边同行点赞。第三次赴青的黄东平注意到另一变化:“前几年过来,接触的有些医生还是大专学历;这次身边全是本科生,专业基础更扎实,求知欲更强,队伍的活力完全不一样。”
这些变化的背后,也有着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以及农工党上海市委多年来的绵绵助力——不仅通过义诊送技术,更在人才培养方面“真金白银”地投入:搭建进修通道、开展规范化培训、组织专家带教,全方位助力本土医生成长。
藏族医生罗周江才是帮扶成果的生动缩影。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定点帮扶玉树市的基层工作者,他获得了赴沪进修的机会。在黄东平等专家悉心指导下,罗周江才半年内参与了100多台外科手术,“业务能力和专业视野都有了质的飞跃”。如今,他已能独立开展常见的普外科手术,成为当地医院的骨干力量。
“这两年,区里已经陆续派出多名医生骨干去上海学习,这份跨越山海的支援情谊值得铭记在心。”西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湟中区委书记韩俊良动情地说,“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农工党上海市委始终心系我们,一次次派顶尖专家‘传经送宝’。湟中区委、区政府也一定按照这些宝贵的意见建议,从财政、项目等方面全力支持,让本地医疗实力再上台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9.26 记者 赵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