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92号(科学技术类17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严慧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部署启动全国内涝与防洪城市大数据建设项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城市内涝治理、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我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您提出的创新城市防洪工作思路、按照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求推进城市防洪排涝适应体系建设等建议很有借鉴意义。

  一、关于改变城市防洪的基本理念

  我部赞同您关于转变传统模式、按照流域统筹城市和城市周边要素治理洪涝灾害的建议。我国地处大陆季风性气候带,降雨集中分布在5—9月,洪涝并发、相互交织。我国气候特点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的治水思路、依靠抬高防洪堤来“拒洪水于千里之外”,必须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治理城市内涝,坚持洪涝同治、蓄排统筹、疏堵结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必须强化部门协同,扩展调蓄空间,补齐设施短板,建设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系统,实现雨季蓄水、旱季用水。我部在指导萍乡市解决流域洪水和城市暴雨碰头导致的城市内涝问题时,就是按照流域统筹思路,采取“上截、中蓄、下排”等措施,上截是指将上游来水引出,缓解下游城区外洪压力;中蓄是指发挥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地等的调蓄作用;下排是指完善排水管网和泵站,对城市内雨水进行强排。经过治理,萍乡市应对洪涝灾害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2020年6月5日萍乡市遭受超过30年一遇的强降雨,超出城市设防标准,但城市低洼处积水深度和时间较以往均减少了70%以上。

  下一步,我部将加强与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努力推动建立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相统筹的工作机制,力争在治理措施、建设标准、管理调度等方面充分协调衔接,逐步形成与流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洪涝治理体系。

  二、关于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向适应水患转变

  我部赞同您提出的转移城市水灾水患管理重心,从防止水患向城市适应水患的基础设施体系转变等建议。近年来,我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立足于从根源上重塑人水和谐关系,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适应水患的能力,提高城市应对暴雨极端天气的“韧性”。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建城函〔2014〕275号)、《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5〕50号),指导各地科学编制规划,将城市竖向管控、蓝绿线、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作为刚性约束纳入规划管控,杜绝侵占河湖水系、低洼地等行为,保留天然河道、水体、坑塘、湿地等,增强城市调蓄、吸纳雨水的能力。会同财政部、水利部在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体系,综合运用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统筹推进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2017年以来,我部修订颁布建筑、园林绿化、道路、排水设施等方面的10项标准规范,明确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等技术要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让城市的建筑、道路、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都能适应暴雨水患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江苏省昆山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屋面雨水、道路雨水通过侧石开口、植草沟和暗沟导流进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滞蓄、净化,起到良好效果,内涝积水现象显著缓解。2020年7月6日,昆山市遭遇强降雨,最大小时雨量达73毫米,与2019年台风“利奇马”登陆造成的暴雨强度接近,改造后的小区没有出现积水现象。浙江省宁波市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将道路绿化带建成下凹式绿地,把雨水最大限度消纳、滞蓄在下凹式绿地中,避免雨水淹没道路。2020年入汛以来,宁波市总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成,经过海绵化改造的道路在梅雨期间未再发生以往“水浸街”的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各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增绿留白”扩展调蓄空间,加强城市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旱溪、干湿塘等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应对暴雨内涝灾害的能力;制定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运行维护等标准规范,修订相关专业标准,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竖向设计、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各类项目当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落地性要求。

  三、关于科学、系统的大数据体系建设

  我部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大数据对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印发《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建城〔2013〕88号),发布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 51187-2016),要求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治理城市内涝工作中,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模型方法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监测、评估。在规划建设环节,对自然生态本底、城市水文地质、气象降雨数据、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等进行信息采集,实现规划管控“一张图”;在管理环节,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在线监测、数学模型等先进技术方法,为设施运行管理和效果评估提供支撑。部分城市不断创新信息化技术手段,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如西咸新区研发“大数据+智慧海绵”管控平台,以实时监测、模型模拟技术动态评估建设成效,并用于指导规划、设计的优化和设施运行维护;厦门市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建立统一的建设项目协同审批平台,形成多部门信息共享、联动审批的综合高效信息化系统,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程监管;福州市建立“联排联调”机制,统筹城区水系、管网、内河、水库等运行管理,采用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计算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区1000多个水库、湖、池、河、闸、站,实现远程一体调控和精准调度。目前,我部正在研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CIM平台建设,开展新城建供排水智能化试点,探索将城市水系统、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推进智能化终端感知设备建设,实现对防洪排涝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提高城市排水防涝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感谢您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010-5893316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0年9月25日

来源网址: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jyta/202101/20210105_24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