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跨越山海的“振兴课”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闽南一隅,丽日当空,绿意葱茏。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青山碧水间,涌动着学习与奋进的热潮。

  不久前,来自湖北省红安县、麻城市,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和玉树市,福建省连城县,西藏自治区康马县以及四川省雷波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河南省淅川县,福建省长汀县以及甘肃省康乐县、康县、卓尼县共128名学员齐聚东山,参加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办的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县基层干部培训班。学员们在这里汲取知识养分,深入了解东山岛的发展经验,学习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任、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强调,基层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与实践者,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希望所有学员能够将东山的经验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本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担负起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重任。

丰碑映初心:谷文昌精神的时代回响

  “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东山县委原书记谷文昌掷地有声的誓言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更是学员们接受精神洗礼的关键一课。

  人们难以想象,如今满目皆绿的东山岛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片荒漠,森林覆盖率仅0.12%,30多公里海岸线寸草不生。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肆虐150多天,沙尘滚滚,遮天蔽日。当地民谣哀叹:“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面对这般绝境,谷文昌带领全县军民,艰苦奋斗14个春秋,累计植树造林7.3万亩,让412座山头披上绿装,全岛绿化率跃升至96%。一条总长141公里的“绿色长城”牢牢锁住海岸线,彻底缚住了肆虐的沙魔。

  “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绿化海岛,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初步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东山县委党校讲师李秀菊阐释道,谷文昌亲手拔掉了东山的穷根,其伟力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走进谷文昌纪念馆,伫立在他的雕像前,人们仿佛被带回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眼前是木麻黄成林的壮阔景象,耳边回响着他治沙的铮铮誓言。每一位学员都能深切感受到他那坚如磐石的意志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纪念馆中那份泛黄的《入党志愿书》字字千钧,映照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湖北省红安县永佳河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张景阳深有感触地说,“谷文昌老书记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光辉榜样。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他敢于担当、务实为民、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奋力书写红安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党群聚合力:支部领航赋能振兴路

  党员是一面旗帜。谷文昌践行了“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誓言,竖起巍然的精神航标。如今,东山县更多党员接过旗帜,带领群众担当实干,在振兴的蓝图上谱写新篇。

  澳角村,一个曾经偏远而贫穷、几近被遗忘的“海防孤村”。如今走进村里,海风裹挟浪花低语,白砖红瓦的小洋房与古朴闽南民居相映成趣;渔港内钢质渔船列阵如兵,渔民们忙着为新渔季做最后准备,满是希望的气息。

  巨变源于澳角村党支部的引领。他们带领群众实施“科技兴海、以港兴村、以海富民”战略,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可停靠500多艘渔船的“幸福港”,全村目前拥有330艘大马力先进渔船。依托渔业基础,村党支部继续带领群众拓展产业链,办起水产加工厂、修船厂等50多家企业,发展供油、餐饮等第三产业,形成了从造船、捕捞到销售的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体系,村民在家门口致富成为现实。

  “澳角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在‘支部领着群众干、党员带着群众闯’的互动中。”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潘欣怡认为,湟中区有银铜器、藏毯堆绣等特色资源,却长期受制于“小散弱”的瓶颈,学习东山经验就要“取其神、变其形”,把群众想法变成集体行动,让党员在产业链上带头闯荡,将党建优势化为发展动能。

同心筑家园:闽台乡建乡创绘新景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根脉同系、文化同宗。深入骨髓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为台湾设计师在福建的发展铺就了道路。自2014年首次引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理念以来,目前已有170支台湾设计师团队、600余名台湾专业人士扎根八闽。他们携手当地力量,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方面持续深耕,同时聚焦文创开发、特色产业培育、乡村品牌打造等维度开拓创新——闽台乡建乡创正从亮眼的“样板间”迈向绚丽的“全景图”。

  合作的火花在一个个村落绽放:厦门院前社以“共同缔造”模式为纽带,实现从拆迁村到闽台生态文化村的华丽转身;闽清雄江镇以扎实的田野调研为根基,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升级,让乡村的空间环境与公共服务永续优化;还有的村庄通过“四步乡创法”,聚焦村民生活实际需求,同步完成产业设施整合与文化活化……培训现场,李佩珍、曾芝颖、张欣颐三位台湾设计师分享了闽台乡建乡创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从空间改造巧思到乡村精神重塑,从本土资源挖掘到产业链条拓展,生动地展现了智慧的碰撞。

  这场跨越海峡的合作引起了学员们的共情。“聆听台湾设计师以及厦门海沧区青礁村村民陈俊雄(李佩珍团队成员)敢创敢干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着眼‘小事’,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将村庄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让我十分钦佩。”雷波县文广旅游局局长白绣英坦言,“这种方式直击了过往乡村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的痛点,破解了乡村特色流失、公共休闲空间匮乏等问题。我相信,闽台乡建乡创形成的不仅仅是成功经验,更是一种成熟模式,相信会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古韵焕新生:传统村落保护的智慧启迪

  八闽大地,层峦叠嶂,溪流纵横。

  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上,农耕文明孕育的传统村落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凝固的不仅是悠悠岁月,更是先民的生活智慧。参加本次培训的基层干部所在地区的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他们普遍思考过一个问题:传统村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经济同样要发展,究竟该如何寻求二者的契合点,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子君以《前世之宝,后世宝之》为题授课,详细介绍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历程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英国英格兰斯特拉特福小镇打造莎士比亚文化IP以及福州永泰嵩口古镇活态传承实践、宁德屏南龙潭村文创振兴等鲜活案例,阐述了乡村发展定位、集中连片保护、活化利用等路径方法。一席讲解让在场者备受启发,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与方向。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切忌‘等靠要’,不能等上级资金到位才动起来,而是要按照‘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通过带动村民参与、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主动作为;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加强思考与谋划,避免照搬其他地方经验导致‘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连城县四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志强认为,此次培训对他的另一重启发是,无论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还是乡村全面振兴,都必须坚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要真正像总书记所提到的那样,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万不能急于出“政绩”而破坏了整体性和延续性。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8.08 记者 赵君利


来源网址: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gzdt/art/2025/art_2b8a5aeb63614d51a69698c5b26d8c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