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千年亭城焕新颜 匠心筑城惠民生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滁州,一座被《醉翁亭记》镌刻进文化基因的千年古城,一座在新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活力新城。这里,欧阳修笔下“环滁皆山也”的秀美画卷与现代化都市的蓬勃气象交相辉映;这里,“为民建城”的初心与“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深度融合。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区域性现代化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调研并亲自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滁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城市品质,以“工匠精神”擘画发展蓝图,倾力实施一批彰显“山水一体、城湖相伴”特色的精品工程,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52个,完成投资66亿元。一座“有历史厚度、有发展速度、有民生温度”的魅力之城,正以昂扬之姿崛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壮阔版图上。

赓续文脉,彰显历史底蕴

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新姿。滁城遵阳街、北大街、金刚巷被列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2022年开街运营。分15个区块启动实施北大街、金刚巷保护修缮工程,通过“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织补街区肌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传统院落,形成特色文化博览街坊,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植入特色产品,成为古城旅游服务会客厅。目前,北大街A区修缮片区、津浦铁路滁县站旧址公务楼、金刚巷35/37/39号历史建筑和北大街B区新建片区已建设完成,古城风貌日益彰显。实施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竹锦家园、阳光园、馨宇家园等老旧小区改造,对1.9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更新示范区实施了雨污分流改造。

外联内畅,畅通发展动脉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近年来,滁州市以“内联外畅、互联互通”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路网建设,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十四五”期间,完成市政道桥类项目建设50余个,新建市政道路约50公里,改造提升市政道路约27公里。总投资5.4亿元的龙兴路,全长5.9公里,是滁州市首次采用多杆合一智慧灯杆建设的高标准市政道路,项目建成使城南区域互通互联更加顺畅。建设完成的清琅大桥、紫薇路下穿京沪铁路工程、会峰路跨清流河桥除险加固、滁宁快速通道担子段市政化改造、铜陵路改造工程、洪武路改造提升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花园路下穿京沪铁路立交工程使城区组团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菱溪路上跨世纪大道立交、滁州北站货场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打通了城市交通的堵点。全椒路、醉翁路、创业南路等城市次干路的贯通和稻香路、人民西路、邻里路、四小路等一批城市支路建设完善和织密了城市路网结构。

生态为笔,勾勒山水画卷

坐落于明湖之畔的滁州市奥体中心,以“如意青花锦绣”为设计立意,俯瞰之下外形如同古代玉器“玉如意”,灵动飘逸。奥体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2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7万名观众,能够满足承办全国性和单项国际比赛要求,填补了滁州市大型体育场馆的空白,成功举办了2024年第十届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锦标赛、第九届中国农民歌会、省第十五届省运动会等多场赛事活动和大型演艺活动,已成为滁州地标性建筑和市民网红打卡点。

优化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完成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中心城区绿道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十四五”期间完成龙兴路绿廊、龙蟠河公园三期、佑安公园、涧北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建设,注重服务“一老一小”,优化社区绿地节点,新增健身休闲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新建“口袋公园”8个,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丰富、通达便利的城市绿色游憩体系,让更多群众推窗见绿、开门见园,乐享绿色生活。城市公园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稳步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86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建成的龙兴路绿廊,全长5公里,建设面积约1854亩,以地域诗词文化为切入点,营造“十里画廊”的景观意境。同时,开创安徽省先河,依托公园现有建设内容融入市政协“协商亭好”的协商文化,打造集宣传、科普、互动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推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深入人心。

系统治理,补齐排水短板

2022年,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城区合流制管网改造67.6km。2023年,启动实施滁城排水综合整治行动,以清流河及菱溪水系、丰收渠、龙蟠河支流等市区流域为重点,完成主城区2717公里排水管网溯源排查,构建滁城排水管网“一张图”,建立整改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开展滁城排水综合整治三年攻坚行动,抢抓政策机遇,组织实施总投资超4.8亿元的滁州市老城区排涝综合整治工程、滁州市城南片区排涝综合整治工程、滁城西片区排水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系统推进管网错接混接点整治、道路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病害处置、易涝点整治,加快补齐城区排水设施短板。截至2025年7月,排水综合整治工程已谋划和组织实施39个子项目,完工13个,正在实施19个,另有7个正在推进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约2.6亿元。

民生为本,铸就幸福之城 

近年来,滁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一项项暖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不断擦亮“幸福滁州”的民生底色。综合枢纽赋能城市能级。滁州是京沪高铁与北沿江高铁唯一并站城市,2024年,滁州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票决将北沿江高铁滁州站综合枢纽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现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2026年10月完工,无缝衔接北沿江高铁联调联试。项目建成后,滁州将成为长三角西联成渝、北接京津冀的高铁枢纽城市,对滁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滁州中学新校区、龙山小学等民生教育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滁州市第二福利院及颐养中心、市一院北区扩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在城市重要交通路口设置56座“清心凉棚”,为非机动车和行人等待区的群众提供舒适安全的等待环境。实施主城区市政道路退让空间提升改造和新建轻轨花博园站等6处公共停车场,优化新增停车位1150个。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连续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提升工程,整治交通安全隐患点和堵点80余处,及时消除道路交通隐患,保障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和市民安全便捷出行。

建管并重,提升宜居品质。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扎实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使出“绣花功”、做好“精细活”,奋力实现城市“颜值”和“品质”的重塑与蝶变。加强管辖范围924万平方米城市公园和道路绿地管养,利用“智慧园林”管理平台提升问题发现、处置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围绕“路平、水畅、桥稳”的目标,加强管辖范围的249公里道路、841km公里雨污水管网、92座桥梁,24座泵闸站的养护管理及城市防汛工作。运用路灯智慧化管理系统,提升照明节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路灯亮灯率和设施完好率均达到99%以上,路灯综合节电率达50%。对34座未命名桥梁和65个未命名景观亭组织实施命名工作,进一步彰显滁城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提高广大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安居工程托底幸福。完成东升邻里安置小区建设,建设安置房1300套;对11个安置小区的13座泵房进行提升改造,解决安置小区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惠及居民15400余户;实施26个安置小区695部电梯改造,解决安置小区电梯安全乘坐问题;对市本级建设的37个安置小区实施微更新改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质量为纲,打造精品工程

强化项目管理,坚持项目前期突出“快”字,参建单位选择突出“好”字,施工管控突出“严”字,竣工移交突出“顺”字,目标成效突出“优”字,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来,优质工程创建硕果累累,共创市优“琅琊杯”14项,省优工程“黄山杯”“禹王杯”5项,省、市级施工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工程6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项,国家级“金禹奖-防水工程”1 项,“中照照明二等奖”1项。滁州奥体中心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为滁州市市本级首个荣获这一荣誉的房建工程。

砥砺奋进铸辉煌,扬帆起航再出发。滁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杭大鹏表示,城市建设事关民生福祉,滁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将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皖东大地上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蓝图,让每一处工程建设都成为通向美好的阶梯,都化为温暖人心的力量。这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正在用实干诠释:最好的城建,就是让人民与幸福不期而遇!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5.07.18 滁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 张宏如

来源网址: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art/2025/art_f822536a057246b79ec8553fc5d23b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