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是底蕴深厚的神农福地,拥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是新时期“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一极。2022年,株洲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海绵示范城市,以内涝治理为核心,在创建思路上,谋划了“一协同三示范”的实施路径,在推进模式上,制定了“七个一”的推进策略,大力开展“4+5+N”专项行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绵新图景在株洲徐徐绘就。
规划引领,绘就海绵城市的“株洲蓝图”
总体规划定格局。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出台和海绵示范城市创建的“窗口期”,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设置海绵城市专篇,对海绵城市总体目标和空间格局进行科学规划、保护和管控。编制《株洲山体水体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突出全域谋划,加强蓝绿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在市区层面构建“一带九廊、岭丘融城、山水链园”的山水生态格局,明确一级、二级保护山体24处,一级、二级保护水体56处,为水留空间,给水以出路。
专项规划明思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高标准编制《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梳理和明确海绵“骨架”和海绵“细胞”建设要求,以目标为导向系统谋划2030年建设目标的实现路径。充分响应“海绵20条”的要求,以城市内涝治理为重点,以“内涝点动态消除”为目标,编制《湖南省株洲市城市防洪规划》《株洲市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提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江南丘陵地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为持续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奠定基础。
实施方案抓落实。按照分级实施的原则,形成“1个市级+5个示范片区”的实施方案体系。从全市角度出发,对照海绵城市创建承诺指标,结合株洲本底特征,围绕“一协同三示范”的建设路径和“洪涝污共治”的建设策略,谋划了排水设施体系完善、城市更新“+海绵”、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引领、海绵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四大专项行动,明确了责任分工和建设要求。
机制创新,探索海绵城市的“株洲路径”
立法保障,夯实法治基石。针对海绵城市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规划管控环节尚存薄弱之处、运行维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出台《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现从“有章可循”变成“有法可依”。该条例既结合株洲实际,又注重探索创新,还体现株洲特色,是一部“有特色、可操作、小而精”的地方性法规。
高位推动,形成部门合力。株洲市持续高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设置了以株洲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先后成立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区两级垂直管理,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按照“雨污同治”的策略,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暨雨污分流工作专班,专班由主管副市长担任主任,设置综合协调组、海绵城市建设督导组、雨污分流工作督导组3个工作小组,实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形成“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市区联动、统筹推进”的专班工作架构。
闭环管理,确保落地见效。基于株洲规建管流程,按照“嵌入式”的管控要求,从原来的“告知承诺”制度升级为覆盖项目前期、规划、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制度。在立项审批阶段,市发展改革委重点对海绵城市投资合理性进行审查;在土地出让阶段,市自规局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土地划拨、出让条件,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其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目标和要求;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阶段,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审查,审核通过后项目进入施工图线上审查等后续环节;在施工交底阶段,建设单位在施工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监管阶段,市质监站将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纳入日常监督;在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专项验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落实海绵城市措施的,不得竣工验收备案,不得交付使用。
产学研用,推广海绵城市的“株洲产品”
政府引导,政策资金双保障。株洲市陆续颁布了《株洲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4年)》(株政办发〔2022〕25 号)、《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株建联字〔2022〕27号)等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海绵城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优先选择使用本地海绵产品,对特色海绵产业和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孵化培育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企业,推进海绵技术从“理念”转为“应用”,鼓励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推进。
企业主导,科研应用双驱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注重科研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以科研为驱动,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江南丘陵地区基于海绵理念的洪涝污共治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利用株洲本地废渣制备生态透水材料的应用研究”等课题,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绵城市技术和产品,申请国家专利7项,编制行业标准2项。
推广应用,市场产品双发力。组织株洲市培育的南方阀门、方圆井盖等“含金量”高的本地海绵企业,积极参加“第四届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等国内知名的博览会和学术交流会,不断拓展市场影响力。重点宣传推介城市内涝预警与综合调度系统、雨水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改进型雨水口截污挂篮、渗排一体化线型排水沟、截流溢流一体化雨水口、生物陶粒等特色产品,着力打造海绵城市产业“株洲品牌”。
项目落地,打造海绵城市的“株洲样板”
规范标准,夯实项目基础。结合自然地理、水文地质、规划建设管控特点,着力解决地形坡度大、土壤渗透性差、植物配置等关键问题,组织编制8项本土特色海绵技术标准,涵盖建设导则、标准图集、预算定额、管控指引、设计要点、审查要点、暴雨强度公式等,为项目落地提供规范化的标准做法。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预算定额》《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等文件,构建了海绵城市常态化、规范化、本土化的技术标准保障机制。
特色创新,树立项目典范。组织开展“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工程项目”评选,激励各建设单位发挥“工匠精神”,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海绵精品工程,相关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示范期间,共评选出海绵城市优秀项目9个,项目涵盖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水系等类型。为全市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全民参与,凝聚社会共识。株洲市在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站、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100余次,持续开展海绵城市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活动,让社会公众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株洲市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株洲市海绵城市形象标志,共收到248份参赛稿件,其中,“株洲海绵城市——会呼吸FUN轻松”作品,以湘江流域江豚为灵感的创意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株洲海绵的形象LOGO(标识),并在万丰湖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进行了融合式推广应用,为居民提供沉浸式的海绵城市新体验。
成效显著,展现海绵城市的“株洲魅力”
防洪排涝韧性显著提升。全面推动从“传统快排”模式向“蓄排结合”模式转变,通过防洪工程提标、排涝通道优化、自然洼地利用、调蓄能力挖潜、雨水管渠达标建设、源头减排等措施,显著提升城市防洪与排水防涝韧性,各片区全面消除设防标准内的内涝积水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按照“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的治理思路,深入开展雨季溢流污染控制和污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汛期污染强度大幅削减,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稳步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7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实现长治久清的目标,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Ⅱ类,保障了湘江下游1000万人饮水安全,切实扛起将一江碧水送入长株潭的“哨口”责任,城市水污染治理成效初显。
海绵创新产业加速崛起。株洲以绿色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引导科研成果产品转化,培育孵化出了南方阀门、合盾集团等10余家优质海绵城市相关企业,技术攻关并突破形成了城市洪涝预报预警调度系统、管道非开挖修复等一批海绵城市产品,相关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不断提升海绵城市产业“株洲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老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易涝积水、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结合老旧小区内的违建拆除和公共绿地整治,配套建设海绵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设20余座海绵微型公园,老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调查群众满意度大于96%,株洲市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三年耕耘,三年收获。株洲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实现了从“工业重镇”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未来,株洲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株洲力量”,共同谱写海绵城市建设的崭新篇章!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5.07.16 谭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