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雨过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禹上生态公园空气清新,花草生机盎然。微风拂过,走在公园绿道上晨练的居民更觉神清气爽。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处备受居民喜爱的公园竟有着别样的“地下故事”。禹上生态公园只是余杭污水处理厂改建扩容四期工程的地上部分,在它下方“隐藏”着一个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2021年,余杭区直面城市核心区污水处理厂邻避效应显著等问题,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引入北控水务集团,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公众参与”协同机制,采用“地下建厂+地上建园”模式,地下建设2.6万平方米的全地埋双层加盖污水处理厂,地上同步建设5.2万平方米禹上生态公园并采用先进技术隔绝噪音和异味,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成居民和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年接待量超2万人(次)。
近年来,在国家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战略背景下,余杭区紧扣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目标,以省级城市更新试点为契机,构建“政策引领、项目驱动、多元协同”的更新体系,实现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的全周期推进路径。
“城市更新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以机制创新破解困局,构建多元化更新生态体系。”余杭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小平介绍说,余杭区不断推陈出新,以“片区统筹、多方参与、运营前置”为抓手,以更新带动经济振兴,持续推动城市更新从“单点改造”向“系统升级”跨越,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更新“余杭样板”。
谋篇布局筑体系,政策引领与机制护航双轮驱动。以“七个一”政策体系为核心,印发《余杭区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明确“留改拆”并举的更新路径与近远期任务目标。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城乡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城市更新专班办公室,建立“区级统筹、部门协同、平台落实”的常态化推进机制,通过编制专项规划、召开调度会议、开展督导调研等方式,推动成员单位协同落实更新任务,形成“政策引领—专班推进—机制保障”的顶层设计构架。
破局融资聚资本,政企协同与模式创新双向发力。打破“财政独木桥”思维,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投融资体系,2024~2025年,余杭区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024万元,撬动投资29.8亿元,其中社会投资达到23.2亿元,形成“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市场资本”联动机制。同时,围绕城市更新项目政府主导、自主更新、社会资本参与三种类型,配套细分政策方案,如良渚5000+艺创园由政府主导,以“最小化干预”为原则,实现良渚古城遗址周边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统筹;高桥工业园通过政企合作模式,政府负责基础设施,企业负责园区改造与运营,盘活办公空间8万平方米、商住空间2万平方米。
片区攻坚提质效,统筹谋划与项目落地双轨并进。以《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4 + 21”更新片区格局,2025年推进133个城市更新年度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低效开发区(园区)更新、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领域,总投资2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聚焦良渚新城通运路、未来科技城朱庙工业园区等4大重点片区,通过“片区策划+项目谋划+资金平衡”一体化统筹开发,实现从“碎片化更新”向“系统性再造”转型,同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与产业导入,推动片区功能品质整体提升。
陈小平表示,今年,余杭区将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从“项目更新”到“整体更新”,着力抓好三大突破点:
片区统筹,多维协同绘就全域更新“作战图”。强化专班统筹抓总,系统构建“区级专班统筹、职能部门配合、平台镇街具体实施”的整体推进格局,建立“多元化”沟通交流机制和“清单化”管理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彰显余杭特色的城市更新示范区块与经典案例,推动片区更新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联动”升级。
多方参与,三大政策工具构建“资本补给链”。深度整合中央财政、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工具,形成全周期资金保障体系。
运营前置,单环节变全流程打造“可持续引擎”。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多主体参与的投建管运一体化城市更新运营模式。强化“运营前置”的理念,以片区运营思维,建立“政府+企业+专业运营商”协同模式,探索可持续运营路径。
“好风貌就是好经济,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空间重塑、推倒重来,而是有机的生命体代谢,是一项推动经济振兴、功能再造、文化复兴和民生改善的系统工程。”陈小平表示,接下来,余杭区将认真贯彻国家及省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相关工作部署,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围绕有效服务、有效运营、有效投资“三个有效”的工作导向,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余杭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具品质、更有温度。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7.17 李小强 蒲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