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京、山东济南等地陆续开展的读城行动中,市民走进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通过阅读寻访、游城研学等丰富多元的体验活动,让城市的历史可感、文化可触,让市民读懂城市、热爱城市。
江苏省南京市“读城·城建微旅行”行动近日在颐和路数字展示馆正式启动,现场还发布了《读城行动·阅读建筑南京推荐名录(建筑、园林)》。该行动包括城建阅读、城建行走两部分,借助建筑文化让市民与南京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助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首场“读城·城建微旅行”中,30余位市民来到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我一直对南京的历史建筑特别感兴趣,这次能有这样的体验,感觉特别好。”市民李女士高兴地说。带队老师不仅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建筑的样式、园林的构造,还生动地讲述了建筑背后的故事。市民围拢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提出问题,与老师互动交流。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分为13个片区,其中11片区作为街区复兴的首发示范区,有数幢风格各异的历史人物旧居,通过“整旧如故、新旧共生”的城市更新路径,街区实现了“文化再生”。“以前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些建筑,觉得很有年代感。今天亲身走进这里,了解到它们背后的修缮保护故事,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文化价值。”一位参与“读城·城建微旅行”的文化爱好者感慨地说。
“彭城七里不止所见”徐州读城行动则以“阅读建筑、阅读地名、阅读老字号”三大主线为核心,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互动,邀请市民共同解锁徐州的历史基因与现代活力,让市民从“参观者”变为“解读者”,成为文化“守护者”与城市发展“推动者”。
徐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此次行动将串联起彭城七里文化带,激活千年文脉的当代生命力,邀请7位代表通过“媒眼读城、匠心读城、艺术读城、达人读城、青春读城”等方式,共同开展读城行动。
此外,“彭城七里”打卡地图介绍彭城之源、户部繁华、大同风情、黄楼胜迹、土城汉风、回龙巷陌、鼓楼时尚七大更新单元;展示明嘉靖徐州志·州治之图和清同治·徐州府志徐州府城图,回顾城市变迁。记忆邮筒计划中,市民可书写与地名的情感故事投入邮筒,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徐州广电“快哉徐州快哉快哉”新媒体平台发布或者获得“读城”系列视频拍摄的机会。
山东省济南市推出“大学生读城计划”,以“游戏地图盲盒”形式发布“模拟人生·这就是厂牌”“古建寻宝·跟着教授游古城”“涌动泉城·游泉打卡”三大读城线路,结合角色扮演与互动体验,打造虚实融合的“城市探索闯关”场景,以青年视角展现济南古今魅力。
其中,“古建寻宝·跟着教授游古城”线路特别开设城里城外两条路线,城里串联上新街、老商埠等老街区,城外串联石匣村、东泉村等古村落。该线路特别联合山东建筑大学古村落研究团队,推出“跟着教授寻古村”微旅游线路巡访活动,打造沉浸式建筑研学路线。由专业教授带队讲解,通过实地探访、建筑测绘、非遗体验等形式,带领参与者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为城市文脉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五手联弹城里城外”“跟着教授游古村”等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追随济南文化学者的脚步,触摸老城建筑,丈量古村历史,从而读懂济南、爱上济南。
北京市颐和园“读城”实践活动以“行走的课堂”探索皇家园林的历史密码与建筑智慧。乘船抵园的独特路线,串联起乐寿堂、玉澜堂等历史场域与十七孔桥、长廊等建筑奇观,让学生们在沉浸式研学中解码清代文化匠心。
活动中,昆明湖畔的十七孔桥成为建筑研学的“活教材”。讲解员解析桥身拱券由大渐小的力学设计,当提及冬至日“金光穿洞”的景观时,学生们惊叹于古人将历法知识融入建筑的巧思。长廊8000余幅彩画、石舫的中西合璧构造则让大家在移步换景中领会传统艺术的包容性。还有学生用速写本记录桥洞光影变化,将课堂上的几何原理与实景对照印证。
读城行动中,上海市虹口区融入科技元素,发布“虹口是个博物馆”数字化Citywalk(城市漫步)项目,以“智游时空”小程序为中枢,以“历史厚度+科技温度”为内核,通过AR(增强现实)实景导航、沉浸式打卡等数字技术,让苏州河畔的百年建筑“开口说话”,串联成一条可阅读、可互动的“历史走廊”路线。该路线全程1.3公里,涵盖了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外白渡桥、四川路桥、乍浦路桥等经典地标。
系统通过“实景扫描+智能识别”,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与图像识别双重校验,在手机屏幕对应建筑位置叠加虚拟导航箭头,实现精准路线指引,强化沉浸式探索体验。市民扫码进入小程序后,即可体验实景导航。在抵达目标建筑指定范围后,点击建筑,显示“打卡”按钮,点击触发动态交互效果,小程序以可视化形式实时显示打卡状态,全部完成后,市民可获取“历史走廊勋章”。此外,市民点击AR识别按钮使用摄像头扫描建筑外观,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确认点位后,同步显示该建筑的图文故事与语音讲解入口,提供多元化交互选择,可与百年前的建筑“对话”。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07.10 苏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