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今年,全市将全面推进11个海绵城市示范片区、205个示范项目建设,海绵城市面积新增15平方公里,为年内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三城联创”破局缺水短板
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初心所在。烟台作为滨海城市,南山北海、低山丘陵地形地势、无客水源汇入,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2020年之前,城区公园绿地透水性铺装率不足30%,雨季80%的地表径流直接排入市政管网流失,水资源人均仅为415立方米,城市水资源格外金贵,城区内涝问题却同样突出。
面对困局,如何“破局”?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介绍,自入选示范城市以来,烟台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城建”两项国家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三城联创”行动,围绕“内涝风险有效应对、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排海水质稳定达标、山水城海有机融合”的目标,积极探索市区多层级雨水资源收集循环利用新模式,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去年以来,烟台市以芝罘岛、庙后—凤凰湖、黄金河、晒甲河、崆峒岛5个集中示范片区为引领,统筹实施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和雨水“收、调、涵、蓄、用”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韧性。通过强化内涝风险预警和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烟台市不断提升城市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水平,全力打造“北方低山丘陵、滨海缺水型城市高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一地一策打造“海绵样板”
“山海岛城河”兼具的烟台,如何一地一策设计海绵城市?
答案是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示范引领,打造3类标杆项目样板,激活城市韧性新空间,探索创新可复制的经验举措,带动全域的项目高效高水平建设。
春日的凤凰湖公园,清晨的雾霭尚未散尽,环湖步道上已经人头攒动,晨跑达人正挥汗如雨,沿湖的小轮车蛇形赛道上的骑手正你追我逐。作为城市崭新的“打卡地”,项目规划建设了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小Ⅰ型水库——凤凰湖,同时,还对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并建设了总面积约5.9万平方米的海绵设施,采用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等综合措施,构建了集雨水收集、传输、调蓄等功能为一体的海绵型休闲公园雨水系统,有效削减了逛荡河下游径流汛季峰值,周边居住环境品质大幅提升,惠及居民3万人。
新游园让市民流连忘返,老广场也因嫁接“海绵”获得新生。黄渤海新区天地广场因建设时间较早,又由于地形、土质和地势所限,排水不畅、雨水调蓄和再利用能力偏低,存在“先天不足”。改造中,根据现场条件,项目设置6个汇水分区,共建设绿色雨水设施9800平方米;增植观赏性极佳的地被植物13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升了景观品质;建设管网末端设置蓄水池2000立方米,满足日常植被的浇灌需求。经过改造,地块内生态调蓄水的能力达4200立方米,雨水资源利用率达26%。在解决了城市排水问题后,改造后的天地广场现已成为高品质绿色生态景观、城市会客厅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海绵城市纳入项目规划“全链条”
试点至今,烟台先后出台《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10余项政策文件和8项技术标准,将建设内容、关键指标纳入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2023年12月1日,《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构建了“1+6+4”规划体系,统筹协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建立了综合考核体系。
伴随着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图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烟台依托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在公园绿地设置生态理念宣传栏,组织开展海绵进校园、进社区等40余场活动,让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公众生活场景;在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全周期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编制印发《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图册》等宣传材料,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推动技术专家与广大市民在生态治理中协同发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格局。(有删减)
摘自 《烟台日报》 2025.04.21 记者 杨健